close

其實我也不知道這篇該下甚麼標題,只是單純想把這近十年的工作經驗技術寫下來。因為今年我準備了國考,也許考上了我就回不了業界了。想想一直換公司想找傳人,卻也沒能真正好好教,因為不是徒弟被弄走就是師父被弄死了。

那天獵頭跟我提起要做某某東西的模組,問我會不會。我很了當說抱歉我不會,你們找錯人了。因為如果是我做產品,不會有模組化的存在。
第一次接觸模組這名詞,是我當PCB製程整合工程師時,那時候要被好多規範。很多奇怪的規則你根本就不了解為什麼要用這模組......,也抱怨為何不是我告訴研發或製程我要這規格,你們給我建議的製造路線走。尤其我接整合產品都是新產品,很多會是跳出所謂規範。
後來我離開,去了配方公司更深入了解材料運用與製造。我發現模組化法果然是錯的。因為模組由多個實驗設計交集而成,但交集只會是這單一事件最佳解,不是其他東西的解。路只會越走越窄!

這概念在幾年後我去了被動元件產品,當了資深工程師接了專案就開始測試我的想法。所謂的材料同類就該會有一種參數,即便 1/2 OZ 1OZ 2OZ 也不過是厚度的區別,參數自然是等倍數關係而已。每個材料會有個臨界數字,也會有個安全數字,在這安全數字以上的用這材料全都只會只有一種參數,不論是何種產品別。就這樣一個理念導入32個工站全部打通。只要知道設計規格,就一定有對應的材料。安心上路。
就這樣我負責的1/2產品系全部安心生產,又被人稱作魔術。其實不就是用理論跟事實結合而已,重點理論不是書上寫的那些話,而是你對各種東西了解的程度到什麼深度。如果產品達到這樣的完整度,一定產品生產出現狀況,一定有跡可循。就像拿出地圖比對就知道,在哪走歪了所以才迷路。只要做復歸後一切又如同沒發生過一樣(當然在所謂叉路上就會放個交通指標壁面下次發生)。就這樣經過了半年,我們訝異的是我們已經沒有競爭者了,原本說的競爭公司早遠遠被拋在後頭。而我們早已經走到眾人之前,遇到的問題都是沒人遇過的境界了。而這套理論便是後來我參與設計與設計端溝通的工具,因為彼此很清楚想要什麼!

而上次某間晶元主管問我,如果產品出問題你能不能快速找出問題讓他回復生產?我只回答一半,看你產線的完整度!他並不滿意,所以我也沒被選上。

下個月要開始考試了,或許沒上有多一年時間找公司面試。但也可能回不去了。希望後輩能夠知道路該怎麼走......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愛克米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